
當建筑業從體力活升級為技術活時,“農民工”還能做什么?
- 分類:新聞資訊
- 作者:
- 來源:優質原創作者
- 發布時間:2019-09-27 17:11
- 訪問量:21
【概要描述】有一位建設集團的老總用三個詞,概括過中國的建筑行業:酒桌、農民工、水泥。?“在酒桌上搞到項目,然后找到一幫農民工,教他們用水泥造房子,這就是我們做的事情。
當建筑業從體力活升級為技術活時,“農民工”還能做什么?
【概要描述】有一位建設集團的老總用三個詞,概括過中國的建筑行業:酒桌、農民工、水泥。?“在酒桌上搞到項目,然后找到一幫農民工,教他們用水泥造房子,這就是我們做的事情。
- 分類:新聞資訊
- 作者:
- 來源:優質原創作者
- 發布時間:2019-09-27 17:11
- 訪問量:21
有一位建設集團的老總用三個詞,概括過中國的建筑行業:酒桌、農民工、水泥。
“在酒桌上搞到項目,然后找到一幫農民工,教他們用水泥造房子,這就是我們做的事情?!彼猿霸谥袊鴱氖陆ㄖ袠I,就算賺了錢,在普羅大眾的眼中,地位也就比煤老板高一點,這個關系競爭力驅動的產業身上的灰色,總是揮之不去。
這樣的自嘲多少有些夸張,但是建筑行業草莽粗放,沒有核心技術的現狀也是事實。
現在建筑行業面臨發展低迷和競爭加劇的雙重壓力,建筑行業產值利潤率近10年一直徘徊在3.5%左右,屬于微利行業,再加上一直存在的工程款拖欠問題,很多企業的生存都是如履薄冰。
大部分傳統建筑公司現在做的主要是分包,技術層面上拉不開差距,這個行業的生存邏輯30年未變。在中國高鐵、橋梁、道路都已經向外輸出的時候,到外國造房子還是一件新鮮的事情。
華臨綠建的創始人金天天說:因為造橋和造路無論是生產過程中的裝配,還是設計階段的裝配,都已經實現了工業化,而裝配式住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這個自稱沒有拼不出的樂高,從小在建筑工地耳濡目染,大學也毅然決然學了土木工程的浙江華臨建設集團二代,在房地產歷練了8年后,選擇回到了很low很苦的建筑業。打動他的就是裝配式建筑技術,他認為這個技術能夠改變整個行業的底層邏輯,讓建筑業真正完成轉型升級。
“很多建筑公司的二代都選擇離開這個行業,因為太苦了,也沒什么意思,我覺得未來的建筑企業一定不是現在這樣,這個是我的基點。如果我覺得建筑公司以后十年、二十年還是這樣的,那我也不會回來?!?/span>
金天天 華臨綠建創始人
我覺得裝配式建筑是一種理念,不能單單說是一種技術。
建筑企業這么多年的粗放式的發展之后,怎樣讓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做集約化、精細化的管理是一個大課題,在傳統建筑方式下很難得到突破,因為現在建筑公司的模式,已經根深蒂固了。
以前我們推過BIM技術,就是把專業的二維圖紙整合成三維,然后預先設計,有個虛擬建造的一個過程。這個技術很好,但是傳統建造方式沒有改變,它穿插不進去,發揮不了作用。
現在很多人在用,但我覺得它對傳統施工沒有什么顛覆,用了這個東西,對現場確實有一定幫助,但是沒有也無所謂。項目管理提升不了,建造的進度,成本管理也突破不了。
但是裝配式建筑不一樣,它要把部分的構件運到工廠里生產,再到現場來拼裝,這個時候現場就要聽你的,不然他裝不了。而且這個技術是有一定的技術門檻的,剛好跟BIM技術結合在一起。
我覺得房地產企業的做法,對我們建筑企業有很好的啟發,大的房地產企業都會有自己集約化的產品,不會說這個樓盤是A類產品,另外的樓盤就跟這里完全不相關,它的產品在不斷迭代。
它會在原來的基礎上面疊加,而我們施工企業都是跟著設計單位在走,沒有產品的迭代。
我在從事房地產的時候,做過一個叫梧桐藍山的項目,這個項目給了我很多靈感。梧桐藍山是兩期開發的,總共是33萬方的一個大盤。當時一期的時候,我起到的是一個輔助作用,但是到二期的時候,我起到的是一個主導作用。
我發現,在一期產品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小的調整、小的迭代,產品好控了,質量好了,客戶需求也跟上來。產品就是應該在一個基礎的模板上,結合市場修改,應該有清晰的邏輯線,1.0到2.0慢慢迭代,但是建筑行業完全沒有這個東西,甲方要求什么我們就做什么,完全喪失主導權了。
去年年會的時候我問大家:你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,房產企業,設計不是他自己設計的,施工不是他自己施工的,甚至銷售它都是外包,物業公司有可能也不是他們自己的,為什么我們大部分的利潤被他們拿走?
原因很簡單:因為他們把資源整合起來了。
我們施工單位做了什么?什么都沒做,就是找人,而且是以包代管,所謂的施工總承包,就是拿下項目后又包給別人了。很多話語權還不在自己手上,賺的只是一點辛苦錢。
建筑企業做到一定規模就是擴大不了,質量也管控不了,到底問題出在哪里?就是因為我們的核心沒把握住,你看現在是怎么樣,誰到了工地上,一幫人來干,直接干就好了,里面沒有一個動腦子的,全靠工地上的人發揮。
建筑業轉型升級,這個是我父親一直在思考的問題,他早就看到,建筑業現在這種傳統手工的方式需要改變,建筑企業太累了,管項目更累。
他本身是做項目經理出身,做這個企業的理念,一直都是說要做自己的項目。但是我們的份額也就只占到一半,是我們自己直營的,其他也是要掛靠的。掛靠的風險很大,我們一直想把它撇掉,但是這個東西撇掉了,我們的規模起不來。
這一點也是我自己看到的,建筑企業的一個通病,有這么一句話,你陪人家喝酒賣不出產品,是因為你的產品有問題,我們建筑企業就是,不知道核心價值在哪里,現在看不到,沒有門檻。
交給他做或交給你做,只是因為面子的問題,并不是因為誰能夠做的更好,如果人家造1.8個億的,我1.6個億,人家要是說三年能造完,我兩年就造完,人家肯定會來找你。但現在建筑企業的技術競爭,沒有拉開質的差別,大家都沒核心競爭力。
華臨建設得到的錢江杯、西湖杯都不計其數,但問題是得獎的原因,并不是因為專利和技術,很多建筑企業都是為了評獎去評獎,并不是通過專利技術去評獎。
我在研究裝配式建筑政策的時候,它里面有幾條條款非常吸引我。
第一,裝配式建筑可以采用邀請招投標,不用公開招投標,可以邀請有技術能力的、能夠做裝配式建筑的人來參與,這樣競爭門檻就高了。
第二,裝配式建筑宜采用EPC模式,也就是所謂這個設計施工一體化。裝配式建筑以后走下去,可以讓建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發生一個轉變,改變以前的設計、施工、生產脫節的狀況。
以前建筑企業實現規?;茈y,現在慢慢的,有一些企業已經凸顯出來了,有責任,也有義務,也有能力去做這件事情。為什么國家政策這么大力扶持裝配式建筑,就是因為本身建筑業是我們的支柱產業,然而這個行業太落后,必須要轉型升級。
裝配式建筑效果圖
我用三點來概括裝配式建筑和傳統建筑的差別:
第一,裝配式建筑必須要做到設計施工的一體化,集成利用資源,前端要考慮后端,后端要考慮前端,把這個建筑的產品變成一種最終的產品,而不是個半成品。
第二,工業化手段的介入,預制構件,包括現場機械化程度的提高,把我們現場的一些手工業替換掉。
第三,就是一個信息化的結合,建筑里面有大量的數據,用信息化技術把數據系統化,建立數據庫,積累起來后能在后面的項目中再發揮作用。
這三點就是建筑工業化的一個基礎。
有幾句話可以直觀地概括,裝配式建筑究竟要改變什么:
1. 像造汽車一樣的造房子,所謂的設計施工要一體化。
2. 把工地變為工廠,就是把機械化程度要提高。
3. 把農民工變為產業化,農民工不在工地上施工,在我們工廠里面。
4. 就是要把房屋的建造變為制造。
根據住建部在2015年11月14日發布《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綱要》,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需要達到50%以上。目前,中國已經連續20年,年新增建筑面積超過20億平方米,但目前裝配式建筑占比仍低于3%,所以,未來新建建筑的30%將采用裝配式建筑,其市場規模將由每年約3千億升至3萬億人民幣。
裝配式建筑的優勢太明顯了,現在推廣普及的真正阻礙在于成本。
為什么裝配式建筑的成本高?
第一,用工廠化生產的這個單品,一定是比現場澆鑄的要貴,而人工成本現在還抵消不了這部分差價。
第二,前期的工廠建設、技術研發的成本都攤在里面,只有生產的數量足夠大了,這部分成本的比重才能降下來 。
華臨綠建項目現場
成本高是事實,短期內也很難改變,但你必須換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:比如說,我要把我穿的衣服換成名牌,那可能是貴的。但問題是我換了這件名牌,今天去談了個一百萬的業務,那你覺得這件衣服貴不貴?
裝配式建筑的附加值和綜合價值,在房產單位已經體現了,萬科很早就開始提裝配式建筑了。那時候王石到日本去看,看到建筑工業化的建筑,就是產品又可靠,開發周期又很短,那它的開發成本就好控制了。
現在可怕就可怕在,我們大家都是為了裝配而裝配,設計施工一體化這條線永遠都拉不通。
現在,我們做的主要還是預制,是裝配式建筑的初級階段,叫部品化,就是必須有預制構件的介入,下一步就是開始標準化。
以前大板建筑最大的問題是抗震,現在的裝配式建筑跟原來最大的區別,就是跟現澆結構的一個結合,并不是搭好就完了。把一些現場方便預制的,對現澆有幫助的地方預制,最后整體還是現澆,達到現澆的結果。
很多人都擔心這樣的建造方式,會不會讓所有的房子造出來都一個樣,其實信息化技術和設計能力已經提高了,可以進行組合。
以前連CAD都不很普遍的時候,戶型是沒辦法組合的,現在信息化技術標準的模塊可以組合成不同的樣子,預制還是那個預制,但是預制的東西和預制后面的支持已經不一樣了,所以展現出來的效果,也是完全不一樣。
而且我始終認為,裝配式建筑只是一種生產方式,建筑業工業化的一個基礎,在它的基礎之上,可以生產智慧的建筑,也可以去生產被動房這樣的建筑。很多功能性的東西,可以在產品設計階段就可以融合進去。
所以裝配式是前提,裝配式來了之后,無論房產做裝配,施工做裝配都可以實現,核心就是要把后面的一些東西放在前面。
華臨綠建這家公司,底層邏輯是做裝配式建筑,然后在裝配式建筑的基礎上可以開出各種各樣的產品形態,我們把這個叫做裝配式+。
華臨綠建研發中心,就是國內首個裝配式被動建筑項目,在裝配式建筑的基礎上加了被動房技術。裝配式屬于建筑結構相關的建造技術,而被動房是建筑物理學。
2016年,我們去德國參觀了一些被動房,體驗非常好。它就像一個保溫杯,在保溫杯里面加了一套新風系統,做到恒溫恒濕。
但是這個技術在中國的推廣卻非常困難。因為國內做被動房的,是把一些原有的房子改造成被動房,原來這個坯子不行,本來就是漏氣漏風的,施工結構不過關。
華臨綠建項目現場
裝配式建筑對傳統建筑,也是一個生產方式的轉變,所以我們就想到了把這兩個技術結合在一起,基地里面研發中心也是在不斷的做測試、實驗。
之所以要在基地里面做研究院,其實也離不開我自己,對這個行業的一些情節,科班出身的人對知識總是有一些崇拜。
當時,我的老師提過三點對建筑業未來的看法,我一直忘不了:
第一,要營造建筑文明,現在的環境很污濁,我們要做我們自己的建筑文明。
第二,我們要開一所建筑學校,就是說要把這些人才培養起來,真正能夠造房子的培養起來。
第三,要建一個建筑的研究院。
我是真的看到了建筑行業轉型升級的機會,覺得未來的建筑企業不是這樣,這個是我的基點。
如果我覺得這個建筑以后十年、二十年還是這樣的,那我也不會回來的,我一直在等待一個機會,就是建筑企業怎么去轉型升級的這個點,包括我父親他為什么猶豫要不要讓我回來,也是因為這一點。
他告訴我:如果還是傳統建筑業的傳統方式,你就不要回來了,太苦了。我也不適合經營,有些人可以是整天吃、喝、接業務,浮于表面,做這種經營性的工作的,我是不適合的。
碧桂園馬來西亞項目
裝配式建筑來了,這些風氣都是可以轉變的,這樣的轉變給行業帶來的前景,可能超出我們的想象。
跟外國同行相比,其實我們有很多優勢,我們的產業配套,我們的勤勞程度,包括我們自己的工人都比國外要好,而且我們的建造技術,我們的高鐵,我們的橋梁、道路這些都已經出去了,為什么我們造房子出不去?
因為造橋和造路,無論是生產過程中的裝配,還是設計階段的裝配,都已經實現了,而裝配式住房,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議
1.裝配式建筑好處很多,但過去幾十年卻推進速度很慢,原因有幾方面:一是整個行業和公眾的觀念沒有改變。二是在形成產業化之前,鋼結構、混凝土結構裝配式建筑成本,比普通建筑每平方米要高出數百元到一千多元。三是住宅產業化上下游產業鏈沒有形成,僅憑一部分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實驗性“住宅產業化基地”,很難形成規模和產業。
2.目前政策大力扶持裝配式建筑,為了拿到國家補貼,很多企業為了裝配而裝配。政策收緊遲早會到來,想要在這個行業深耕,還是得盡早掌握有核心競爭力的技術。
版權所有 © 2019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-貴陽 Copyrig 黔ICP備19009888號-1 貴公網安備 52010202002267號